让高校院所“硬科技”变为产业“金实力” 宁波架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座桥”

2020-09-25 10:32 来源:宁波日报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实验室一角。(受访对象供图)  

技术供求双方在科技大市场洽谈。(资料照片)  

  记者 金鹭 通讯员 王虎羽

  实验室中的科技成果,距离被市场所接受的商品有多远?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之下,如何促成科技与经济紧密融合,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是全球面临的普遍难题。

  2016年秋天,宁波被科技部选为全国首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4年来,宁波从顶层设计入手,充分发挥民营经济活力强的优势,持续探索,形成了不少宁波特色的新经验、新做法。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全市完成技术交易额205.9亿元,同比增长96%。

  “总体而言,宁波搭建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三座桥梁。”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具体来说,将国内外前沿科技成果引向宁波,弥补城市一直以来创新资源相对薄弱的短板,这是第一座桥梁;第二座桥梁,是让企业与高校院所无缝对接,破解企业创新发展中的“卡脖子”难题;使科研人员毫无顾虑地当上“老板”,把科研“金蛋”孵化为一家家创新企业,带动一批新兴产业茁壮成长,这是宁波搭建的第三座桥梁。

  连日来,记者走访多家企业、高校院所,了解“三座桥”台前背后的故事。 

  第一座桥:大院大所将国内外前沿成果引向宁波 

  能为汽车“瘦身”三成的铝合金副车架、无需润滑即可实现超高转速的磁悬浮分子泵……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一系列迈向量产的前沿科技吸引眼球。

  “来宁波,我觉得这条路走对了。”文通欣喜地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文通一直从事极微振动磁悬浮惯性执行机构、超高速高效磁悬浮电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团队的科研成果多数被应用在航空航天等领域。

  2018年,随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的落地,文通从北航总部派遣到宁波。2年来,除了埋头科研,他更专注于做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将北航多年聚焦航空航天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所突破的前沿关键技术引入宁波,借助技术的力量赋能传统制造。

  “这是一项‘1到N’的工作,可以说是真正让科技成为生产力。”文通说。一旦接触到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精明的宁波企业家往往能快速发现市场,通过二次创新将成本降下来,把科研变为更容易被市场接受的产品。

  一批看似高大上的前沿技术很快获得了应用。以磁悬浮分子泵为例,这一产品的核心技术来自卫星、空间站上起到稳定器作用的磁悬浮惯性执行机构,比如高精度磁悬浮轴承和高速高效电机驱动技术。如今,磁悬浮分子泵已在宁波胜克换向器有限公司实现量产,应用于我国芯片制造、生物制药等行业所需的超高真空度环境实现装备。

  一边开展原创科研,一边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在宁波,一批像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这样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正成为宁波链接全国前沿科技成果的桥梁。有别于传统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总部资源,直接面向宁波产业引进技术。对于他们而言,成果转化不仅是职责所在,更是实现自我造血的关键一环。

  “发达的制造业是宁波的优势,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可以大展科技拳脚的舞台。在宁波成立研究院,就是为了把更多成果推向市场。”西工大宁波研究院院长盛其杰这样告诉记者。

  立足宁波产业需求,一系列先进技术在宁波落地,为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翅膀。面对宁波智能制造需求,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在此前的技术基础上快速发布工业操作系统supOS2.0版,在石化、建材等17个行业领域成功应用超100套。依托本部资源,西工大宁波研究院承担的国家级重大创新项目“OLED材料及传感器件”等30余个产业化项目正在推进。

  第二座桥:“揭榜挂帅”让企业与高校院所无缝对接

  科技成果转化难,难在信息不对称。要让待字闺中的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结合,必须在企业与高校院所间搭建起双向对接的桥梁。

  在这一点上,宁波交出了一套自己的破题方案——企业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榜公布,政府根据共性需求制定重大专项,邀请全国创新团队破题。英雄不问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

  近日,宁波正式面向全球发布100项企业难题。“亟须合作研发高热导率石墨烯散热膜材料,破解手机散热难的问题。”华丰包装有限公司开出了1000万元的高价寻技术,吸引了不少创新团队前来洽谈。

  “我们张贴出1000万元的‘英雄帖’,并不是想将现成的技术直接买断,而是希望能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开展长期合作,破解这一领域的共性难题。”华丰包装董事长陈亦锋告诉记者。目前,企业正与有关科研院所等团队合作,在相关设备、研发上投入超2000万元,立志通过科技创新,将散热膜做到全球行业第一。

  在这样的模式之下,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合作从一开始就有了体系完整的协同攻关方案,确保基础研究和产业创新一脉相承,不偏离方向,从而降低成果转化失败的概率。更重要的是,创新路线图是提前划定好的,哪些产业需要哪些共性关键技术,专项就布局在这些细分领域。

  宁波精心布局的“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百日百场院企对接系列活动等,就是围绕着“揭榜挂帅”这一模式开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要解答的都是“如何在企业与高校院所间搭建桥梁”这一核心问题。

  目前,宁波围绕“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实施,在先进材料、智能器件、机器人与高端装备等十大重点领域,梳理出240项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安排20亿元资金向全球招贤。这些需求已吸引800多个团队成功揭榜,撬动全社会约100亿元资金投向科技创新。据统计,95%以上的项目为产学研合作项目,近一半的项目与市外团队合作。

  第三座桥:创业土壤让成果快速落地开花    

  创始人来自中科院物理所,有核心技术在手,又有国内外行业知名客户的订单,科谱(宁波)科技有限公司是许多投资机构及投资人眼中的“香饽饽”。

  作为一支拥有多年激光器研究经历的团队,将更加精密、可靠的制造技术推向市场,是他们的心愿之一。创立不到两年,企业已在行业内小有名气,其自主研发的激光器达到了“飞秒级”,在精密制造、精准医疗等领域应用广泛。

  从科学家到企业家,这一身份的转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实验室的科技成果与被市场接受的商品之间,还横亘着一条技术落地的鸿沟。跨过去了,科技创新才能真正产生其市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科技创富效应。

  “选择在宁波将科技成果转化,并不是说宁波有多大财政支持力度,主要是看中这里的创业环境。”科谱(宁波)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翠翠告诉记者,科研人员在成果初期转化的过程中获得了充分的自由。拥有了可快速变现的核心产品,后续的风投则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作为民营经济大市,宁波近年来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力量,出台精准激励政策,强化金融机构、孵化器等市场化、专业化平台运作,一大批创新团队在这里快速成长。近日举办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上,在宁波赛区参加比赛的创业团队大部分由科研人员“转岗”而来。

  然而,一项成果的顺利转化,还需解决团队搭建、中试验证、上下游供应链体系对接乃至社会资本引入等多个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在技术和市场两端都擅长的新型孵化载体。而专业化的科技服务,成为不少民营孵化平台的秘密武器。

  瞄准瓣膜介入等细分市场,宁波杭州湾新区麟沣医疗科技产业园通过“医工合作”“产学研模块化合作”等新机制打造创新技术产品,为团队提供从技术到市场的一条龙服务,专利每年以30项以上的速度递增,去年上缴利税超千万元,项目总估值超30亿元。

  截至去年底,我市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3家,孵化场地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科技孵化从业人员近300人,在孵企业2000余家,累计“毕业”企业近200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近250家,种子基金逾4亿元。

责任编辑:陈慧慧

分享到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9011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06003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1]0053-008号

浙ICP备11040080-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677号

让高校院所“硬科技”变为产业“金实力” 宁波架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座桥”

宁波日报 责任编辑:陈慧慧 2020/09/25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实验室一角。(受访对象供图)  

技术供求双方在科技大市场洽谈。(资料照片)  

  记者 金鹭 通讯员 王虎羽

  实验室中的科技成果,距离被市场所接受的商品有多远?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之下,如何促成科技与经济紧密融合,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是全球面临的普遍难题。

  2016年秋天,宁波被科技部选为全国首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4年来,宁波从顶层设计入手,充分发挥民营经济活力强的优势,持续探索,形成了不少宁波特色的新经验、新做法。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全市完成技术交易额205.9亿元,同比增长96%。

  “总体而言,宁波搭建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三座桥梁。”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具体来说,将国内外前沿科技成果引向宁波,弥补城市一直以来创新资源相对薄弱的短板,这是第一座桥梁;第二座桥梁,是让企业与高校院所无缝对接,破解企业创新发展中的“卡脖子”难题;使科研人员毫无顾虑地当上“老板”,把科研“金蛋”孵化为一家家创新企业,带动一批新兴产业茁壮成长,这是宁波搭建的第三座桥梁。

  连日来,记者走访多家企业、高校院所,了解“三座桥”台前背后的故事。 

  第一座桥:大院大所将国内外前沿成果引向宁波 

  能为汽车“瘦身”三成的铝合金副车架、无需润滑即可实现超高转速的磁悬浮分子泵……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一系列迈向量产的前沿科技吸引眼球。

  “来宁波,我觉得这条路走对了。”文通欣喜地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文通一直从事极微振动磁悬浮惯性执行机构、超高速高效磁悬浮电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团队的科研成果多数被应用在航空航天等领域。

  2018年,随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的落地,文通从北航总部派遣到宁波。2年来,除了埋头科研,他更专注于做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将北航多年聚焦航空航天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所突破的前沿关键技术引入宁波,借助技术的力量赋能传统制造。

  “这是一项‘1到N’的工作,可以说是真正让科技成为生产力。”文通说。一旦接触到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精明的宁波企业家往往能快速发现市场,通过二次创新将成本降下来,把科研变为更容易被市场接受的产品。

  一批看似高大上的前沿技术很快获得了应用。以磁悬浮分子泵为例,这一产品的核心技术来自卫星、空间站上起到稳定器作用的磁悬浮惯性执行机构,比如高精度磁悬浮轴承和高速高效电机驱动技术。如今,磁悬浮分子泵已在宁波胜克换向器有限公司实现量产,应用于我国芯片制造、生物制药等行业所需的超高真空度环境实现装备。

  一边开展原创科研,一边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在宁波,一批像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这样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正成为宁波链接全国前沿科技成果的桥梁。有别于传统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总部资源,直接面向宁波产业引进技术。对于他们而言,成果转化不仅是职责所在,更是实现自我造血的关键一环。

  “发达的制造业是宁波的优势,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可以大展科技拳脚的舞台。在宁波成立研究院,就是为了把更多成果推向市场。”西工大宁波研究院院长盛其杰这样告诉记者。

  立足宁波产业需求,一系列先进技术在宁波落地,为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翅膀。面对宁波智能制造需求,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在此前的技术基础上快速发布工业操作系统supOS2.0版,在石化、建材等17个行业领域成功应用超100套。依托本部资源,西工大宁波研究院承担的国家级重大创新项目“OLED材料及传感器件”等30余个产业化项目正在推进。

  第二座桥:“揭榜挂帅”让企业与高校院所无缝对接

  科技成果转化难,难在信息不对称。要让待字闺中的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结合,必须在企业与高校院所间搭建起双向对接的桥梁。

  在这一点上,宁波交出了一套自己的破题方案——企业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榜公布,政府根据共性需求制定重大专项,邀请全国创新团队破题。英雄不问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

  近日,宁波正式面向全球发布100项企业难题。“亟须合作研发高热导率石墨烯散热膜材料,破解手机散热难的问题。”华丰包装有限公司开出了1000万元的高价寻技术,吸引了不少创新团队前来洽谈。

  “我们张贴出1000万元的‘英雄帖’,并不是想将现成的技术直接买断,而是希望能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开展长期合作,破解这一领域的共性难题。”华丰包装董事长陈亦锋告诉记者。目前,企业正与有关科研院所等团队合作,在相关设备、研发上投入超2000万元,立志通过科技创新,将散热膜做到全球行业第一。

  在这样的模式之下,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合作从一开始就有了体系完整的协同攻关方案,确保基础研究和产业创新一脉相承,不偏离方向,从而降低成果转化失败的概率。更重要的是,创新路线图是提前划定好的,哪些产业需要哪些共性关键技术,专项就布局在这些细分领域。

  宁波精心布局的“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百日百场院企对接系列活动等,就是围绕着“揭榜挂帅”这一模式开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要解答的都是“如何在企业与高校院所间搭建桥梁”这一核心问题。

  目前,宁波围绕“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实施,在先进材料、智能器件、机器人与高端装备等十大重点领域,梳理出240项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安排20亿元资金向全球招贤。这些需求已吸引800多个团队成功揭榜,撬动全社会约100亿元资金投向科技创新。据统计,95%以上的项目为产学研合作项目,近一半的项目与市外团队合作。

  第三座桥:创业土壤让成果快速落地开花    

  创始人来自中科院物理所,有核心技术在手,又有国内外行业知名客户的订单,科谱(宁波)科技有限公司是许多投资机构及投资人眼中的“香饽饽”。

  作为一支拥有多年激光器研究经历的团队,将更加精密、可靠的制造技术推向市场,是他们的心愿之一。创立不到两年,企业已在行业内小有名气,其自主研发的激光器达到了“飞秒级”,在精密制造、精准医疗等领域应用广泛。

  从科学家到企业家,这一身份的转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实验室的科技成果与被市场接受的商品之间,还横亘着一条技术落地的鸿沟。跨过去了,科技创新才能真正产生其市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科技创富效应。

  “选择在宁波将科技成果转化,并不是说宁波有多大财政支持力度,主要是看中这里的创业环境。”科谱(宁波)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翠翠告诉记者,科研人员在成果初期转化的过程中获得了充分的自由。拥有了可快速变现的核心产品,后续的风投则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作为民营经济大市,宁波近年来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力量,出台精准激励政策,强化金融机构、孵化器等市场化、专业化平台运作,一大批创新团队在这里快速成长。近日举办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上,在宁波赛区参加比赛的创业团队大部分由科研人员“转岗”而来。

  然而,一项成果的顺利转化,还需解决团队搭建、中试验证、上下游供应链体系对接乃至社会资本引入等多个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在技术和市场两端都擅长的新型孵化载体。而专业化的科技服务,成为不少民营孵化平台的秘密武器。

  瞄准瓣膜介入等细分市场,宁波杭州湾新区麟沣医疗科技产业园通过“医工合作”“产学研模块化合作”等新机制打造创新技术产品,为团队提供从技术到市场的一条龙服务,专利每年以30项以上的速度递增,去年上缴利税超千万元,项目总估值超30亿元。

  截至去年底,我市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3家,孵化场地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科技孵化从业人员近300人,在孵企业2000余家,累计“毕业”企业近200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近250家,种子基金逾4亿元。

  可爱的创业者,如果你或你的朋友的项目希望被云涌报道,请狠戳【这里】

云涌手机微页面

宣传合作请戳

园区宣传套餐 | 企业宣传套餐

云涌 创新创业媒体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