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座城市参与排名的这份重磅榜单 上海第一宁波第九

2020-12-15 09:55 来源:甬上

  12月12日,“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0)”在沪发布。

  在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协同发展能力中,上海以66.01分位居第一,连续六年位居榜首,龙头作用显著。杭州、武汉、成都、南京、重庆、苏州、长沙、宁波、合肥分列第二至第十位。

  自2015年起,“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每年对外发布,今年已是第6次。该指数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生态支撑等四个方面综合考察城市协同发展能力,通过综合GDP水平、财政科技支出额、新基建发展水平、环保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等具体指标对各个要素层的内涵进行精准刻画。

  -1-

  上海蝉联第一,城市等级差异显著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0)表明,协同发展能力前十强城市依次为:上海、杭州、武汉、成都、南京、重庆、苏州、长沙、宁波、合肥。

  其中,合肥首次跻身TOP10,无锡则因生态支撑能力欠佳(4.63分)首次跌出TOP10。南京则从2019年的第2名降为第5名;苏州继2019年跌出前三甲后,今年继续位居第7名。

  榜单中将110座地级及以上城市分为6等级橄榄型结构特征:上海是龙头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在长江经济带排名首位;杭州、武汉、成都、南京、重庆、苏州、长沙、宁波、合肥、无锡10座城市是能力较强的高级区域中心城市;昆明、贵阳、常州、温州、南通等27座城市是在个别领域表现突出的一般区域中心城市;内江、九江、丽水等26座城市是区域重要城市,往往地处较为重要的区位或拥有某方面独特的资源禀赋;宣城、广元、宿州等25座城市是存在提升空间的地方重要城市;达州、孝感、黄石、黄冈等21座城市是存在短板或外向服务功能薄弱的地方一般城市。

  细分指标看,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各分领域表现存在一定差异。

  龙头城市上海及前10座高级区域中心城市具备了较强的对全流域、对所在区域的协同发展能力;尤其是上海在科技创新(96.43分)、交流服务(95.63分)两个领域基本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经济发展(79.68分)达到世界较高水平,得分均位列第一,龙头城市效应明显,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得以显著增强;其他大多数城市协同能力差距相对较小。

  不过,指数研制首席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教授表示,对标世界一流,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仍凸显出四大问题——

  一是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整体偏弱。110座城市平均得分10.13分,仅有龙头城市上海刚达及格线(66.01分),杭州、武汉、成都、南京等高级区域中心城市得分都低于50分。

  二是生态支撑和科技创新成为两大突出短板。在生态支撑领域,位居第一的舟山得分17.13分,铜陵以3.22分位列最后,上海得分仅6.73分,流域内所有城市在生态支撑领域表现整体欠佳。

  三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动能的形成迫在眉睫。长江经济带全流域及各城市需要更加自觉、更加创造性地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四是城市协同发展能力“东中西”阶梯式递减的空间格局尚未得到显著改观。

  -2-

  宁波排名稳定,多线加速协同提效

  查阅历年榜单可以发现,宁波一直稳定位列前十,可见,在全国城市协同转型发展的大潮中,宁波持续发挥着的地区“粘合剂”的作用。

  这个重要的“角色”首先是自身的经济实力所决定的。

  从各城市发布的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看,宁波作为传统工业城市,顶住了产业结构的压力,实现经济上的“V型反转”,今年前三季度,以8762.34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位列全国第12位。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榜单中将全国制造业500强总部数作为考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今年九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榜单显示,宁波有17家企业入围2020中国制造业500强榜单,这批“领头羊”持续带领着“宁波制造”走向世界,也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多元人才在宁波聚集。

  当然,除了“硬肌肉”,互联互通的“传输经络”,是城市协作走向高效的基础。进入2020年以来,在疫情防控的考验之下,宁波逆风前行,一体化发展建设更是按下了加速度。

  去年12月31日,甬金铁路奉化段位于尚田街道九龙村的鲍村隧道口正式开工建设,踏着迎新的节奏,打响了宁波2020“交通一体化”征程的第一枪。这条铁路承载着串起宁波舟山港与义乌陆港的重任,建成后,将为周边地区勾勒出一条凝聚物流、人流、客流、货流的通道,对拉动区域经济有着重要作用。

  陆路交通规划展现新气象,涉水工程也是一派热火朝天。今年十月底,宁波海事局透露了今年以来宁波在涉水工程方面的新进展: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已完成地质勘探,预计明年下半年开工;通苏嘉甬铁路桥和六横大桥(宁波段)地质勘探均已顺利开工;杭甬高速复线已全线开工,17条海底重要管线的跨越已完成;梅山6-7#泊位已顺利投入使用,8#泊位已完成水工主体结构建设,穿山1#集装箱码头已完成首艘船舶靠泊,北仑通用泊位改造项目顺利交工……一张“跨山越水”的交通网,让宁波与周边城市的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

  不过,虽然从整体排名上看,宁波在全国城市中的表现突出,但是在一些细分指标上,与前几名的城市仍有明显差距。如在科技创新维度的考量中,宁波虽然也位列第10名,但是得分仅为23.42分,对比第一名上海的96.43分,距离明显。

  可见,城市协同创新不但需要城市硬件建设的“牵线搭桥”,未来,夯实城市创新基础、精准创新投入、提高创新产出等方面的“软实力”打造,将是宁波持续发挥城市影响力的主要着力点。

  宁波晚报记者史旻

- end -

云涌简报现推出公益平台,企业如需资源对接、园区入驻、人才招募等,可联系我们进行信息发布。
联系电话:0574-87682125
邮箱:yunyongchuangye@qq.com

责任编辑:陈慧慧

分享到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9011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06003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1]0053-008号

浙ICP备11040080-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677号

110座城市参与排名的这份重磅榜单 上海第一宁波第九

甬上 责任编辑:陈慧慧 2020/12/15

  12月12日,“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0)”在沪发布。

  在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协同发展能力中,上海以66.01分位居第一,连续六年位居榜首,龙头作用显著。杭州、武汉、成都、南京、重庆、苏州、长沙、宁波、合肥分列第二至第十位。

  自2015年起,“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每年对外发布,今年已是第6次。该指数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生态支撑等四个方面综合考察城市协同发展能力,通过综合GDP水平、财政科技支出额、新基建发展水平、环保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等具体指标对各个要素层的内涵进行精准刻画。

  -1-

  上海蝉联第一,城市等级差异显著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0)表明,协同发展能力前十强城市依次为:上海、杭州、武汉、成都、南京、重庆、苏州、长沙、宁波、合肥。

  其中,合肥首次跻身TOP10,无锡则因生态支撑能力欠佳(4.63分)首次跌出TOP10。南京则从2019年的第2名降为第5名;苏州继2019年跌出前三甲后,今年继续位居第7名。

  榜单中将110座地级及以上城市分为6等级橄榄型结构特征:上海是龙头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在长江经济带排名首位;杭州、武汉、成都、南京、重庆、苏州、长沙、宁波、合肥、无锡10座城市是能力较强的高级区域中心城市;昆明、贵阳、常州、温州、南通等27座城市是在个别领域表现突出的一般区域中心城市;内江、九江、丽水等26座城市是区域重要城市,往往地处较为重要的区位或拥有某方面独特的资源禀赋;宣城、广元、宿州等25座城市是存在提升空间的地方重要城市;达州、孝感、黄石、黄冈等21座城市是存在短板或外向服务功能薄弱的地方一般城市。

  细分指标看,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各分领域表现存在一定差异。

  龙头城市上海及前10座高级区域中心城市具备了较强的对全流域、对所在区域的协同发展能力;尤其是上海在科技创新(96.43分)、交流服务(95.63分)两个领域基本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经济发展(79.68分)达到世界较高水平,得分均位列第一,龙头城市效应明显,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得以显著增强;其他大多数城市协同能力差距相对较小。

  不过,指数研制首席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教授表示,对标世界一流,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仍凸显出四大问题——

  一是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整体偏弱。110座城市平均得分10.13分,仅有龙头城市上海刚达及格线(66.01分),杭州、武汉、成都、南京等高级区域中心城市得分都低于50分。

  二是生态支撑和科技创新成为两大突出短板。在生态支撑领域,位居第一的舟山得分17.13分,铜陵以3.22分位列最后,上海得分仅6.73分,流域内所有城市在生态支撑领域表现整体欠佳。

  三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动能的形成迫在眉睫。长江经济带全流域及各城市需要更加自觉、更加创造性地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四是城市协同发展能力“东中西”阶梯式递减的空间格局尚未得到显著改观。

  -2-

  宁波排名稳定,多线加速协同提效

  查阅历年榜单可以发现,宁波一直稳定位列前十,可见,在全国城市协同转型发展的大潮中,宁波持续发挥着的地区“粘合剂”的作用。

  这个重要的“角色”首先是自身的经济实力所决定的。

  从各城市发布的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看,宁波作为传统工业城市,顶住了产业结构的压力,实现经济上的“V型反转”,今年前三季度,以8762.34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位列全国第12位。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榜单中将全国制造业500强总部数作为考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今年九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榜单显示,宁波有17家企业入围2020中国制造业500强榜单,这批“领头羊”持续带领着“宁波制造”走向世界,也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多元人才在宁波聚集。

  当然,除了“硬肌肉”,互联互通的“传输经络”,是城市协作走向高效的基础。进入2020年以来,在疫情防控的考验之下,宁波逆风前行,一体化发展建设更是按下了加速度。

  去年12月31日,甬金铁路奉化段位于尚田街道九龙村的鲍村隧道口正式开工建设,踏着迎新的节奏,打响了宁波2020“交通一体化”征程的第一枪。这条铁路承载着串起宁波舟山港与义乌陆港的重任,建成后,将为周边地区勾勒出一条凝聚物流、人流、客流、货流的通道,对拉动区域经济有着重要作用。

  陆路交通规划展现新气象,涉水工程也是一派热火朝天。今年十月底,宁波海事局透露了今年以来宁波在涉水工程方面的新进展: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已完成地质勘探,预计明年下半年开工;通苏嘉甬铁路桥和六横大桥(宁波段)地质勘探均已顺利开工;杭甬高速复线已全线开工,17条海底重要管线的跨越已完成;梅山6-7#泊位已顺利投入使用,8#泊位已完成水工主体结构建设,穿山1#集装箱码头已完成首艘船舶靠泊,北仑通用泊位改造项目顺利交工……一张“跨山越水”的交通网,让宁波与周边城市的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

  不过,虽然从整体排名上看,宁波在全国城市中的表现突出,但是在一些细分指标上,与前几名的城市仍有明显差距。如在科技创新维度的考量中,宁波虽然也位列第10名,但是得分仅为23.42分,对比第一名上海的96.43分,距离明显。

  可见,城市协同创新不但需要城市硬件建设的“牵线搭桥”,未来,夯实城市创新基础、精准创新投入、提高创新产出等方面的“软实力”打造,将是宁波持续发挥城市影响力的主要着力点。

  宁波晚报记者史旻

- end -

云涌简报现推出公益平台,企业如需资源对接、园区入驻、人才招募等,可联系我们进行信息发布。
联系电话:0574-87682125
邮箱:yunyongchuangye@qq.com

  可爱的创业者,如果你或你的朋友的项目希望被云涌报道,请狠戳【这里】

云涌手机微页面

宣传合作请戳

园区宣传套餐 | 企业宣传套餐

云涌 创新创业媒体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