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编三套环保教材,覆盖孩子小学六年生涯……”6月4日上午,在纪念世界环境日活动上,宁波海曙中心小学(西校区)副校长唐海燕的一番话,博得现场阵阵掌声。
作为全市唯一一所全国绿色小学,海曙中心小学(西校区)显得有点“另类”:不仅自编环保教材,而且设立旧物工作室、智慧生态园等,把“绿色种子埋进孩子心里”。

早在1998年10月,海曙中心小学(西校区),也就是原来的高塘小学,就建立了全市首家红领巾环保学校。唐海燕说,10多年来,学校注重环境教育“从娃娃抓起”的教育思想,自编环保教材,设立环保课,开展各类环保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辐射”的主体参与式小学环保生态教育模式。
2000年,海曙中心小学(西校区)的第一套环境教育教材《为了明天》出炉。2009年,学校又邀请专家指导,并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重新整编出版了《绿意明天》,成为宁波市区首套出版发行的小学环境教育教材。目前学生们使用的环保教材《绿意明天》已经是第三版了。

记者了解到,这套环境教育校本课程教材通过“高高”和“棠棠”两个漫画人物,用儿童的眼睛观察社会,感受生活。把环保课列入课堂教学,每个年级一册,共六册,双周学习一课时,使学生系统性地接受环保教育,已经成为该小学环境教育的一大特色。
唐海燕介绍,为了让书本上的“环保知识”具象化,学校坚持带领学生走出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挖掘周边社会资源,成立生态社会实践基地。诸如带领孩子们参观污水处理厂,通过先进的污水处理科技手段,让孩子们了解污水是如何变成再生水,再生水是如何再利用的。然后回到学校后,老师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水循环设备等,开动脑筋提出节水小妙招并进行推广。

该校环境教育实践陈列室,有一个“污水循环处理系统模型”,这是一个学生在参观污水处理厂后,回到家和爸爸一块儿制作完成的。现在,这个模型已经成为很多同学参与环境保护的动力。
在唐海燕看来,“让孩子参与到社会环保中,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小公民”正是绿色教育的初衷。
(记者 冯瑄 通讯员 陈晓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