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宁波 青山不墨千秋画

来源:中国宁波网 发布时间:2022-10-10 09:24 

  投入上亿“真金白银”,整治提升沿江两岸90多家工业企业,还街道河畅岸绿,这是对一条母亲河的深情;

  在寸土寸金的开发区“留白”五分之一“不开发”,投入数亿元建起湿地保护区,这是对一群候鸟的守护;

  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将污染企业拒之门外,从昔日贫困村摇身成为“卖风景”的美丽乡村,这是对一份乡愁的眷恋……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十多年前,一颗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种子,在东海之滨的宁波改革沃土上生根发芽。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波矢志不移践行这一理念: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保持持久定力、展现战略担当,探索出一条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均衡发展的绿色发展之路。

  2021年,宁波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9%,全年有350天是“水晶天”,市控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87.5%,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常年保持100%。

  从列入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试点城市,到获评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从昔日东海之滨的资源小市、长三角南翼的工业重镇,到省森林城市县域全覆盖,宁波,在可持续发展的坦途上,阔步迈入青山绿水间。

  顶层设计入手

  书写生态优先“新考卷”

  走在秋日的余姚江边,时常可见“水清鱼跃”的景象。而多年前,姚江两岸企业每年排放污染物近万吨,江面死鱼事件时有发生。

  “守护”一条江,宁波从顶层设计入手,顺应民生新期待。

  宁波在全国率先为一条江立法,并接连出台十多项治理措施。如今姚江水质越来越好,污染物排放对姚江水体影响大幅度减少。

  “发展与保护”命题之下,如何让青山金山共赢?

  十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优先,“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宁波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坚持生态优先,在最严密、最严格制度制定执行中。

  制(修)定《宁波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宁波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关于加快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等;出台《宁波市生态环境行为举报奖励实施细则》锁定7类行为举报范围,给予最高50万元的奖励……一系列法规制度和生态体制改革相继出台和推进,成为美丽宁波建设的有力保障。

  数月前,宁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方案》公开印发,一条宁波特色的“碳”索之路,将推进经济社会全域化绿色变革;随着《新时代美丽宁波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年)》发布实施,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的“宁波画卷”正徐徐展开。

  坚持生态优先,在因地制宜的山水格局擘画中。在9000多平方公里的市域范围内,一条无形的红线决定着未来宁波“山、水、城”的生态格局。宁波陆域划定253个综合管控单元,实行差别化的区域管理和负面清单管理……

  以红线为界,宁波筑牢山水林田湖海生命共同体理念,“不遗余力”守护重点区域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四明山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77.5%,近岸海域水质逐步改善。已经建立28个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约130种。

  坚持生态优先,在久久为功的生态体制机制创新中。

  推进湾(滩)长制、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生态损害赔偿、“区域环评+环境标准”等改革,其中“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扩容至自贸区,新建项目落地时间少一半多,环评费用节省90%;疫情之下,千家企业有序纳入正面清单,生态环境差异化监督执法更显“温度”。

  向污染“宣战”

  青山金山的“双向奔赴”

  如今的中心城区早已告别“工业烟囱”的历史。曾经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宁波城区烟囱林立,依靠资源要素的粗放式发展已无法持续。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十年来,宁波坚决向黑色“GDP”说“不”,从“造烟囱”转为“淘三高”:在全省率先对不锈钢行业和铸造业实施差别电价,利用价格杠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对镇海九龙湖镇40多家紧固件企业的酸洗废液集中处理,实现行业集群发展;深化“亩均论英雄”,加快“腾笼换鸟”,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和园区循环化改造……

  一组数据可见一斑:2020年宁波单位GDP能耗、水耗较2015年分别下降17%、35%,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达每亩163.2万元,居全省前列。绿色发展引领能力不断增强,工业总产值、增加值规模居全省首位,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居全国首位。

  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逐步迈向“低碳化”。全市光伏装机近437万千瓦,装机规模持续保持全省第一,居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首位。宁波全面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十大行动,排定十大标志性工程;23家发电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24个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成功申报省级首批低(零)碳试点……

  对接服务国家战略,加快低碳港口、低碳机场、低碳物流等项目建设,宁波铺就了一条“绿色丝绸之路”。宁波舟山港在全国率先实现港口集装箱进出口全程“无纸化”,每年可降低物流成本1.5亿元,减排二氧化碳4.4万吨。

  绿水逶迤,青山相向。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锲而不舍向污染宣战。在全省率先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启动“甬有碧水”攻坚行动……控源、截污、生态提升、近岸海域整治等一系列治水举措,换来的是,今年上半年全市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功能达标率分别达到93.6%、100%,连续五年获得全省治水“大禹鼎”。

  持续打响“蓝天保卫战”,消除百姓“心肺之患”。禁燃区面积扩容至1200平方公里、提前完成20多万辆黄标车整治、每平方公里月均城市降尘不超过5吨……全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宁波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能力总体规模全省第一;生活垃圾实现分类全覆盖和处置“零填埋”;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7.7%以上……

  持续不断地守绿、护绿,“蓝天白云”“水清河畅”在宁波已成为常态。

  打通转化通道

  城乡共绘绿色同心圆

  这个“十一”长假,位于横山水库上游的大堰镇箭岭村,游客络绎不绝。“没想到小山村的垃圾分类做得这么专业!”来自宁波大学的吴宇恒和几名同学连连称道。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大堰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和省级生态旅游区,目前,大堰镇已经成为垃圾分类“零污染村”“瓦缸艺术乡村”“壁画艺术村”,“品牌化”生态农业及高端民宿特色产业初见成效。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何让山水资源释放出更大经济价值?

  宁波通过打造乡村旅游、健康养生、文化创意、农业体验等新业态,不断让绿水青山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和乡村跨越赶超的“大引擎”。鄞州湾底村,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成为“都市里的村庄,城市中的花园”,去年农民人均收入超过7万元;慈城毛岙村,凭着好山、好水,让村内农家乐经营户年收入超过30万元;宁海石头村,实现石屋古村保护同时,通过引进旅游项目,让村民人均年收入13年间增加了十倍多……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每逢暑假,洞桥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宁波海洋研究院实践创新基地、宁波北仑环保固废处置有限公司等一批“美丽线路”成为中小学生的热门“打卡地”;在各大餐馆,不少市民点菜时服务员会主动提示菜品数量,就餐后会将剩菜打包、基本光盘已成普遍现象……

  美丽宁波建设,人人都是参与者、实践者。近年来,宁波围绕“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创新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宁波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创建市级环保模范单位1571家(包括绿色学校、绿色小区、绿色工厂、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绿色商场)。

  绿丝带”“绿手环”“绿手指”“蓝海豚”……从环境监督、纠纷调解,到植树护绿、海洋垃圾监测,越来越多的环保公益组织成为宁波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民间力量。

  青山不语,大海奔流。

  这场始于民、惠于民的生态文明建设,从顶层设计萌芽,根系已抵达每一位宁波人。

  记者 冯瑄 通讯员 陈晓众

返回专题首页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1-2020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