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严瑾
一家宁波从事汽车零配件行业的上市公司,去年引入了一套新的自动化设备:原先的8台机床,需要4名员工的操作,而如今只需一人便能完成。一旦设备全部铺陈开来,整个车间几乎看不到工人的影子。
在这“智能工厂”背后,是来自宁波贝克韦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与服务。自2014年创业以来,董事长毛嫦旦一直朝着“成为智能制造的首选服务商”而努力前行。
用“自动化”代替“用工荒”
早些年,毛嫦旦和两位队友曾在外企工作,做的都是“金属加工”这一行。她的两位合作伙伴,都是机械工程出身的“技术宅”,再加上多年的实战经验,不仅对锻造、冲压等工艺流程了如指掌,还渐渐发现了这一行业潜在的痛点。
痛点在哪?用2014年主流媒体常常提及的话来说,就是“用工荒”。人们发现,珠三角、长三角等传统制造业基地,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弱、招工也越来越困难。毛嫦旦的想法是,是时候考虑“机器换人”了。
当年,“智能制造”的概念还尚未兴起,市场上从事机器人调试的人才还非常稀缺,但毛嫦旦和团队便已经走上了一条与之不谋而合的创业之路。
他们知道,这块领域有市场:在宁波,无论是以海天为代表的注塑机行业,还是以均胜、华翔、圣龙为代表的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这些实力雄厚的制造企业都会有金属加工自动化的需求,都能成为公司的潜在客户。
他们还知道,这些潜在客户需要什么:企业需要的不单单是几台机床、几批机器人,还需要集设计、施工、管理、服务、售后为一体的一系列解决方案。因此,毛嫦旦将新生的“贝克韦尔”定位于“服务提供商”,不仅集成生产单元的设备,还能定制一整套生产线。
“对于客户来说,他们投身智能制造的改进,都不是出于当下眼前的得失,而是出于长远的考虑——因为目前技术投入的成本依然大于人工成本。但我们每个方案,都能实实在在让企业感受到智能化改进的利好,让他们在投入2年后就能省下成本。”毛嫦旦说。
用“技术”驱动“增效”
智能物流线、数字化工厂……在毛嫦旦看来,贝克韦尔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在于方案设计和软件研发。在方案中,无论是刀具选用还是夹具改变,公司都在走心地用技术帮企业降本增效,这省下的成本,远不止人力,甚至可以每一组生产线多为客户省一组机床,连设备投入的开支都省了。
在拍板定下设计方案之前,公司还采用了一款数字化模拟系统。“不同厂家生产的软件之间,可能存在接口与设计的差异。我们的仿真软件能在方案投入之前,就把这些可能存在的问题模拟出来,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毛嫦旦说,“对于客户来说,并不是设备配置越高越好,还需要通过模拟确认他们最合适的方案。”
除此之外,贝克韦尔还有一套能“让机床自己开口讲话”的管理系统,直接收集机床产生的数据,从而应用于对生产效率的改进。2018年,公司的营业额已接近3000万元,服务了宁波乃至全国的多家大型制造企业和上市公司。
“未来,我们还将努力突破数控机床主机上的技术壁垒,把我们的设计融入到主机的定制之中,以后往标准化、产品化路线走。”毛嫦旦说。
工业自动化,这一行业每一条生产线的投入都需要花费1-2年的周期,我们可以期待在贝克韦尔等集成服务商的努力下,1-2年后,宁波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加满“智能制造”的技能点,拥抱“工业4.0”。
责任编辑:姚琳